脑卒中
就诊科室:
脑卒中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叫脑血管意外,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脑卒中是指在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次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
相关推荐
脑卒中上肢康复机器人外骨骼设备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有哪些?
脑卒中上肢康复机器人外骨骼设备的适应症有轻中度上肢运动功能障碍、肌肉协调性差、存在部分主动运动能力、肌肉痉挛状态得到一定控制、运动功能恢复处于迟缓期或恢复期早期等。脑卒脑卒中上肢康复机器人外骨骼设备的禁忌症有严重认知障碍、上肢骨折未愈合、严重骨质疏松、局部皮肤破损或感染、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等。上肢康复机器人外骨骼设备的适应症:1.轻中度上肢运动功能障碍:脑卒中病情稳定后,患者上肢存在轻至中度的无力、活动受限等问题,如手臂不能抬起、手腕无法灵活转动等,通过外骨骼设备辅助,可进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改善运动功能。2.肌肉协调性差:患者上肢肌肉间的协调性受损,导致动作不流畅、精细动作难以完成,如不能准确抓取物品。该设备能帮助患者进行协调性训练,增强肌肉间的配合能力。3.存在部分主动运动能力:虽然上肢运动功能受限,但仍有一定主动运动能力的患者,康复机器人外骨骼设备可提供助力或阻力,辅助其进行主动运动训练,进一步提高肌肉力量和运动控制能力。4..肌肉痉挛状态得到一定控制:对于脑卒中后上肢肌肉痉挛的患者,在痉挛状态得到一定控制的情况下,使用该设备可在避免加重痉挛的前提下,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和肌肉拉伸,预防肌肉挛缩和关节畸形。5.运动功能恢复处于迟缓期或恢复期早期:在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的迟缓期或恢复期早期阶段,患者身体对康复训练有较好的适应性,此时使用上肢康复机器人外骨骼设备,可有效促进神经功能重塑,加快运动功能的恢复进程。脑卒中上肢康复机器人外骨骼设备的禁忌症:1.严重认知障碍:存在严重痴呆、意识模糊、无法理解指令等严重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无法配合康复训练,不能正确使用该设备,可能导致训练无法进行或发生意外。2.上肢骨折未愈合:上肢部位存在新鲜骨折且尚未达到临床愈合标准,使用康复机器人外骨骼设备进行训练可能会导致骨折断端移位,影响骨折愈合,甚至造成更严重的损伤。3.严重骨质疏松:患有严重骨质疏松症的患者,骨骼脆性增加,强度降低,在使用设备训练过程中,外力作用下极易发生病理性骨折,因此不适合使用该设备。4.局部皮肤破损或感染:上肢皮肤存在开放性伤口、溃疡、疖肿等破损或感染情况,使用外骨骼设备可能会加重局部损伤,导致感染扩散,不利于伤口愈合。5.严重心肺功能不全:如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力衰竭、严重呼吸功能衰竭等患者,身体无法耐受康复训练过程中增加的心肺负担,使用该设备可能会诱发或加重心肺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使用前需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确保其适合使用该设备。训练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反应,如有疼痛、不适等异常应立即停止。设备需定期维护和校准,保证其性能和安全性。患者应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训练,严格遵循操作规范。若患者有严重骨质疏松、骨折未愈合等情况,禁止使用该设备。
黄世昌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出血性脑卒中术后血压控制在什么范围内安全?
出血性脑卒中术后,血压控制是预防再出血和促进恢复的关键。一般来说,术后血压应控制在收缩压130-140mmHg、舒张压80-90mmHg之间,以确保安全并降低并发症风险。术后急性期需严格管理血压,避免血肿扩大。通常建议将收缩压控制在140mmHg以下,尤其是发病6小时内,以降低再出血风险。对于术前血压较高的患者,术后应平稳降压,避免血压波动过大,防止脑灌注不足。恢复期目标为收缩压<130mmHg、舒张压<80mmHg,但需根据个体情况调整,避免降压过快导致器官缺血。术后需持续监测血压,尤其是24小时内动态变化。若血压突然升高如收缩压>150mmHg,应及时通知医生,按医嘱调整降压药。降压应遵循“缓慢、平稳”原则,避免快速降压加重脑损伤。出血性脑卒中术后血压控制需兼顾安全性与个体化,日常护理应注重环境、饮食、心理及康复锻炼的综合管理。患者及家属应与医生密切沟通,定期随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提高预后质量。
黄世昌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脑卒中后洼田饮水试验操作步骤是什么?
首先,洼田饮水试验的操作步骤主要包括准备阶段、试验执行、观察记录、结果判定以及后续措施。1.准备阶段:向患者解释试验目的和过程,确保患者理解并配合。准备30毫升温开水,使用有刻度的杯子准确量取。让患者取坐位,如果无法坐起,可在半卧位下进行试验,但需注意防止误吸。2.试验执行:让患者将30毫升温开水含入口中,尽量一次全部咽下。若患者无法一次咽下,可分多次饮用,但每次饮用后需暂停,观察并记录呛咳情况。3.观察记录:观察患者饮水过程,包括开始饮水的时间、吞咽动作及是否有呛咳等情况。记录患者从开始饮水到全部咽下所用的时间,以及呛咳的次数和程度。4.结果判定:根据患者的饮水情况和呛咳反应,将试验结果分为五个等级。一级为能顺利地一次将水咽下。二级为分两次以上,能不呛咳地咽下。三级为能一次咽下,但有呛咳。四级为分两次以上咽下,但有呛咳。五级为频繁呛咳,不能全部咽下。5.后续措施:根据试验结果,为患者制定相应的饮食护理计划。对于吞咽功能正常的患者,可以正常喂食。对于吞咽功能异常的患者,需调整食物形态,以稠厚的流质食物为主,并在喂食时注意放慢速度、减量等,以免误吸。在日常生活中,脑卒中患者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同时,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诊,以便医生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并调整治疗方案。
黄世昌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脑卒中康复期肉毒毒素注射靶肌肉怎么定位?
脑卒中康复期,肉毒毒素注射靶肌肉的准确定位对于缓解肌肉痉挛、改善运动功能较为重要。具体来说,靶肌肉的选择通常基于患者的具体症状和需求。例如,若患者上肢出现痉挛,可选择肱二头肌作为靶肌肉。注射时,患者需仰卧并伸臂,定位以上臂中点的肌腹为中心,根据肌肉紧张度再选取上下或内外4个点,各点之间相隔1.5~2厘米。每个点作为注射点,确保药物能够均匀分布并作用于痉挛的肌肉。肉毒毒素注射需由医生在肌骨超声及肌电引导下进行,以确保精准定位。通过肌电引导技术,医生能够检测靶肌肉在主动活动时的同步肌电发放情况,这不仅有助于判断针尖位置的准确性,还能更精确地定位责任肌肉及确定运动终板集中的区域,从而确保药物注射的准确性。在日常生活中,脑卒中康复期患者应遵循医嘱,积极配合康复训练。在注射肉毒毒素后,需注意观察注射部位有无红肿、疼痛等不良反应,并及时向医生反馈。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合理饮食,有助于病情恢复。此外,定期进行复查,以便医生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黄世昌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青年脑卒中病因咋排查卵圆孔未闭等情况?
青年脑卒中病因通常可以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对比增强经颅多普勒超声、发泡试验、心脏磁共振成像等方面来排查卵圆孔未闭等情况。1.经胸超声心动图:这是一种初步筛查手段。通过TTE可以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进行观察,能够发现一些明显的心脏异常,包括较大的卵圆孔未闭。不过,由于卵圆孔未闭的位置特殊,TTE的检出率相对有限,约为20%-30%。主要适用于快速初步评估心脏整体状况,若发现异常可进一步深入检查2.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该方法是将超声探头经食管插入,能更接近心脏后部结构,极大提高了卵圆孔未闭的检出率,可达90%以上。因为食管紧邻心脏,能清晰显示卵圆孔的大小、形态以及是否存在分流等情况。在青年脑卒中排查中,若TTE结果不明确,TEE常作为重要的补充检查。3.对比增强经颅多普勒超声:此检查通过向静脉内注射激活的生理盐水等对比剂,观察颅内血流信号变化来间接判断卵圆孔未闭。若存在卵圆孔未闭,对比剂中的微气泡会通过未闭的卵圆孔从右心房进入左心房,进而在颅内动脉检测到微气泡信号。4.发泡试验:发泡试验包括经胸超声心动图发泡试验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发泡试验。以经胸超声心动图发泡试验为例,患者在平静呼吸和valsalva动作。valsalva动作可增加右心房压力,使原本可能较小或隐匿的卵圆孔未闭出现分流,从而提高检出率。5.心脏磁共振成像:CMR对心脏结构和组织特性的显示具有独特优势。可以清晰显示卵圆孔的解剖结构,对一些复杂的卵圆孔未闭情况,如合并房间隔瘤等,有很好的诊断价值。虽然CMR在卵圆孔未闭诊断中并非一线检查,但在其他检查对于存在卵圆孔未闭等可能导致青年脑卒中风险因素的人群,日常要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避免剧烈运动和突然的屏气动作,如用力排便、搬重物等,以防增加心脏压力,导致异常分流。
黄世昌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脑卒中主要补气还是补血
脑卒中后补气和补血都很重要,不能简单判定以哪一个为主。在急性期过后,很多患者会有肢体乏力、气短等气虚表现,此时补气很关键,能提升身体机能,促进康复。但同时,气血相互依存,气能生血、血能载气,补血也不可或缺。血液充足能更好地濡养受损的脑组织和肢体经络。所以通常需气血双补,根据患者具体的症状、体征以及中医辩证结果,灵活调整补气和补血的侧重。
杨梓琪
主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脑卒中老年人早期康复护理有哪些
脑卒中老年人早期康复护理通常包括早期评估、保持良好体位、被动运动、主动运动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等方法,可以促进恢复改善肢体功能。
江东向
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脑卒中百万减残关键技术是什么
脑卒中百万减残关键技术是一个综合性的医疗体系,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降低脑卒中的致残率,还需要到正规的医院就诊。关键技术包括早期识别和干预、规范化治疗以及康复管理。早期识别和干预是减少脑卒中致残的关键,通过观察面部、手臂、言语和时间进行快速识别,并尽早送医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预后。规范化治疗是确保患者得到最佳治疗效果的基础。包括溶栓疗法、机械取栓等急性期治疗手段,规范应用,可以显著降低脑卒中的复发率和致残率。康复管理是帮助患者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早期康复介入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运动功能、言语和认知功能的训练。长期管理则包括定期随访和个体化康复计划,有助于患者恢复日常生活能力并减少复发风险。在日常生活当中还要注意遵医嘱定期复查,同时还要注意适当锻炼,有助于改善相关症状。
江东向
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脑卒中的早期症状是什么
脑卒中也称为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通常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脑卒中的早期症状可能会出现面部下垂、肢体无力、言语不清、视觉问题、头痛等,必要时需要配合医生治疗。1、面部下垂:面部肌肉无法正常工作,导致一侧面部下垂或微笑时面部不对称。2、肢体无力:一侧肢体突然感到无力或麻木,可能无法正常行走或举起手臂。3、言语不清:说话含糊不清,难以理解,或者难以理解别人的言语。4、视觉问题:一只眼睛或两只眼睛突然出现视力模糊或视野缺失。5、头痛: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尤其是伴有其他症状时。治疗期间要注意休息,放松心情,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如果有任何不适,应及时就医治疗,避免耽误治疗病情。
黄世昌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脑卒中患者怎样进行翻身训练
脑卒中患者可以通过准备工作、侧卧位准备、翻身动作、保持侧卧位、翻身回正等方法进行翻身训练,可以到正规的医院就诊。1.准备工作:确保环境安全,移除障碍物,保持床铺整洁,确保患者处于舒适的位置,松开紧身衣物,移除枕头和床单上的杂物,洗手,佩戴手套,准备好必要的辅助工具。2.侧卧位准备:将床头抬高30度左右,便于患者呼吸和观察,在患者背部放置一个枕头,帮助支撑身体,将患者的双腿弯曲,双脚平放在床上,保持舒适。3.翻身动作:护理人员站在患者需要翻身的方向,轻轻握住患者的肩膀和臀部,缓慢将患者翻向一侧,在患者翻身后,用枕头支撑患者的背部和腿部,保持身体稳定,确保患者的头部、颈部和脊柱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避免扭曲。4.保持侧卧位:在患者的前胸和背部放置枕头,帮助支撑身体,保持侧卧位,将患者的双腿弯曲,用枕头或翻身垫支撑腿部,保持舒适,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确保呼吸顺畅。5.翻身回正:在翻身一段时间后,准备将患者翻回正卧位,护理人员站在患者需要翻回的方向,轻轻握住患者的肩膀和臀部,缓慢将患者翻回正卧位,在患者翻回正卧位后,调整枕头和床单,确保患者舒适。。护理人员应确保环境安全,患者舒适,并在翻身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任何不适或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黄世昌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相关专家

张越颖 主任医师
北京市和平里医院
中医科

卢跃卿 主任医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中医门诊部
中医科

杨波 副主任医师
应急管理部应急总医院
中医内科

徐永忠 副主任医师
临湘市人民医院
眼科

刘世巍 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肾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