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可通过刺激多个穴位来缓解帕金森病震颤症状,其中较为常用的穴位包括合谷穴、太冲穴、风池穴、阳陵泉穴等。
合谷穴,位于手背,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刺激合谷穴能起到疏风解表、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的功效。帕金森病患者常因气血不畅、经络阻滞出现震颤,合谷穴所在的大肠经与多经相连,刺激此穴可促进气血运行,调节上肢肌肉的紧张度,进而缓解手部震颤。临床实践表明,对合谷穴进行针灸刺激后,部分患者手部震颤幅度和频率有所降低。
太冲穴,在足背,第1、2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太冲穴为肝经原穴,肝主藏血、主筋,帕金森病震颤与肝风内动、筋脉失养密切相关。刺激太冲穴可平肝息风、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调节肝脏功能,滋养筋脉,改善因肝风扰动引起的肢体震颤,尤其对下肢震颤有较好的缓解作用。许多接受针灸治疗的患者反馈,刺激太冲穴后下肢的稳定性增强,震颤减轻。
风池穴,位于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风池穴归属足少阳胆经,又与阳维脉相交会,具有疏风清热、醒脑开窍、平肝息风的作用。帕金森病的震颤症状在中医理论中有“风象”,刺激风池穴可有效驱散内风,调节头部气血运行,改善脑部供血,对头部及上肢震颤有明显调节作用,减轻患者头部不自主晃动及上肢的震颤情况。
阳陵泉穴,在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中。是八会穴之筋会,具有舒筋活络、清热利胆的功效。刺激阳陵泉穴能直接作用于筋脉,增强筋脉的约束能力,缓解肌肉痉挛,减轻震颤症状。对于帕金森病患者全身肌肉紧张导致的震颤,刺激阳陵泉穴可从整体上调节肌肉状态,使肢体活动更为协调,震颤程度得到缓解。
在日常生活中,保持适量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增强肌肉力量和身体协调性。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若在针灸过程中或治疗后出现不适,如局部疼痛加剧、头晕等,及时告知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