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性心动过速和室上性心动过速是怎么回事,怎么办
发布时间:2024-09-07

窦性心动过速和室上性心动过速是两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可能与生理性因素、病理性因素、药物影响、心脏疾病、其他因素等原因导致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可能与心脏器质性病变、心脏非器质性病变、药物因素,电解质紊乱、心脏手术或介入治疗等原因导致的,需要去医院去医院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然后配合医生治疗。
一、窦性心动过速
1.生理性因素:如剧烈运动、情绪激动、饮酒、吸烟、饮茶或咖啡等,这些因素可以刺激心脏,使心率加快。对于生理性因素引起的窦性心动过速,通常无需特殊治疗,去除诱因后心率可恢复正常。
2.病理性因素:包括发热、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体温每升高1℃,心率可增加每分钟10~15次;贫血时,身体需要更多的血液来携带氧气,导致心率加快以代偿。对于病理性因素引起的窦性心动过速,可以使用美托洛尔缓释片、阿替洛尔片、盐酸地尔硫卓片等降低心率。
3.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如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阿托品等,可以刺激心肌细胞,引起窦性心动过速。此外,突然停用β受体阻滞剂也可能引起反跳性的心动过速。可以咨询医生对用药的方案进行适当调整。
4.心脏疾病:如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高血压、心衰等,这些疾病可能导致心脏功能异常,从而引发窦性心动过速。在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如全窦房结消融术、窦房结改良术等。但手术治疗风险较高,需慎重选择。
5.其他因素:如低血压、休克、嗜铬细胞瘤等,也可能导致窦性心动过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诱发因素,有助于预防窦性心动过速的发生。
二、室上性心动过速
1.心脏器质性病变:如扩张型心肌病、冠心病伴发心功能不全、严重心肌炎等。首选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如压迫颈动脉窦、刺激咽喉部产生呕吐反射等。若无效,可使用药物治疗,如普罗帕酮、胺碘酮等。若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且合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可考虑电复律。
2.心脏非器质性病变:如Q-T间期延长综合征等,可能会导致室上性心动过速。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等诱发因素。
3.药物因素:如抗心律失常药物、洋地黄类药物中毒、抗抑郁的三环类药物等,这些药物可能影响心脏的电生理特性,从而引发室上性心动过速。可以咨询医生对用药的方案进行适当调整。
4.电解质紊乱:如低血钾、低血镁等,电解质紊乱可影响心肌细胞的电活动,导致室上性心动过速。若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频繁或合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可考虑射频消融术以达到根治目的。
5.心脏手术或介入治疗:如心梗、冠心病患者接受心脏支架手术后,可能出现室上性心动过速。对于由心脏器质性病变或其他疾病引起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治疗疾病的过程中需要吃清淡的食物,还需要保持乐观的情绪,适度做舒缓的运动锻炼。

友情提示: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
相关推荐
室性早搏27000次没有感觉怎么回事,怎么办
室性早搏7000次没有感觉一般是精神紧张、不良生活习惯、心肌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或者其他器质性心脏病等原因所致,可以通过保守治疗或者手术治疗等方法改善。非疾病原因1、精神紧张:长期的精神压力和紧张情绪可能导致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从而引发室性早搏。当早搏次数较多但无明显症状时,可能属于生理性早搏。适当休息,避免疲劳,可以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放松心情,减少压力。2、不良生活习惯:如长期熬夜、过度劳累、大量饮用咖啡或浓茶等刺激性饮料,以及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可能导致室性早搏的发生。调整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减少刺激性饮料的摄入,增加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等有氧运动,以改善心肺功能。3、心肌炎:心肌炎可能导致心肌细胞受损或心肌缺血,进而引发室性早搏。由于个体差异,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注射用磷酸肌酸钠、辅酶Q10胶囊、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等药物。同时,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4、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在发病期间可能影响冠状动脉的正常供血,导致心脏产生异常的收缩,从而引发室性早搏。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辛伐他汀分散片、阿托伐他汀钙片、硝酸异山梨酯片等药物扩张血管、改善心功能。对于室性早搏症状明显的患者,可考虑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美托洛尔、胺碘酮等。5、其他器质性心脏病:除了心肌炎和冠心病外,其他器质性心脏病如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也可能引发室性早搏。可能导致心脏结构或功能的异常,从而引发心律失常。必要时可以选择心脏支架植入术治疗。平常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对于预防和治疗室性早搏具有重要意义。
曲家珍 主任医师 心血管科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2771次浏览
2025-03-11
心扇是怎么回事
心扇可能指的是心悸或心跳加速的感觉一般是精神压力大、咖啡因或尼古丁过量、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心律失常或者电解质失衡等原因,建议到医院检查,遵医嘱治疗。1、精神压力大:情绪压力、焦虑或紧张可以导致交感神经系统活跃,进而引起心跳加快或心悸。学习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或瑜伽。2、咖啡因或尼古丁过量:咖啡因、尼古丁和其他刺激物可以增加心率,导致心悸。减少或避免咖啡因和尼古丁的摄入。3、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分泌过多的甲状腺激素会导致新陈代谢加快,包括心率增加。刻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放射性碘治疗或手术治疗。4、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跳动的节奏或规律异常,如室性早搏、房性早搏或心房颤动等,可能导致心悸。需要配合医生通过电生理学程序或心脏起搏器植入治疗。5、电解质失衡:电解质如钾、钠、钙和镁的失衡可以影响心脏的电活动,导致心悸。纠正电解质失衡,可能需要补充电解质或治疗潜在的原因,如肾脏疾病。平常保持情绪稳定,对于朋友进行沟通或者交流,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避免饮酒或者抽烟。
曲家珍 主任医师 心血管科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1662次浏览
2025-03-11
静脉曲张皮肤发黑发硬怎么办
静脉曲张皮肤发黑发硬可能是由于长期站立工作、高温、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髂静脉受压综合症等症状导致。需要根据具体病因采取治疗方法,如果有不适症状,应该及时就医。1、长期站立工作:长期站立会使下肢静脉压力持续升高,静脉瓣膜承受过度的压力,容易发生损伤和功能不全。静脉曲张不断发展、病程较长时,局部皮肤可因缺氧、营养不良等而出现色素沉着,变得发黑,同时皮肤可能会逐渐增厚、发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久站、多休息、抬高下肢、穿戴弹力袜、及时就医治疗等。2、高温:静脉曲张皮肤发黑发硬主要是由于静脉曲张病情持续进展,局部血液长期瘀滞,导致皮肤营养障碍,进而出现色素沉着、皮肤增厚变硬甚至出现溃疡等表现。高温导致静脉曲张皮肤发黑发硬需要注意避免高温环境持续刺激,及时降温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时,会影响下肢静脉血液的回流,导致血液在下肢淤积。长期的血液淤积可引起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如皮肤营养障碍,进而出现皮肤色素沉着、发黑,皮肤和皮下组织硬结等表现。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华法林、利伐沙班、迈之灵片等药物以缓解症状。4、髂静脉受压综合症:髂静脉受压综合征会使下肢静脉回流受阻,长期的静脉回流障碍可引起下肢静脉高压,进而导致静脉曲张的发生和发展。随着病情的进展,局部皮肤可能出现营养障碍,表现为皮肤色素沉着、发黑,皮肤和皮下组织硬结等情况。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华法林、迈之灵、地奥司明以改善症状。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免久站久坐、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腿部清洁、注意保暖、控制体重并遵医嘱进行治疗和护理。
曲家珍 主任医师 心血管科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2769次浏览
2025-03-10
静脉曲张皮肤发黑发硬怎么办
静脉曲张皮肤发黑发硬可能是由于长期站立工作、高温、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髂静脉受压综合症等症状导致。需要根据具体病因采取治疗方法,如果有不适症状,应该及时就医。1、长期站立工作:长期站立会使下肢静脉压力持续升高,静脉瓣膜承受过度的压力,容易发生损伤和功能不全。静脉曲张不断发展、病程较长时,局部皮肤可因缺氧、营养不良等而出现色素沉着,变得发黑,同时皮肤可能会逐渐增厚、发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久站、多休息、抬高下肢、穿戴弹力袜、及时就医治疗等。2、高温:静脉曲张皮肤发黑发硬主要是由于静脉曲张病情持续进展,局部血液长期瘀滞,导致皮肤营养障碍,进而出现色素沉着、皮肤增厚变硬甚至出现溃疡等表现。高温导致静脉曲张皮肤发黑发硬需要注意避免高温环境持续刺激,及时降温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时,会影响下肢静脉血液的回流,导致血液在下肢淤积。长期的血液淤积可引起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如皮肤营养障碍,进而出现皮肤色素沉着、发黑,皮肤和皮下组织硬结等表现。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华法林、利伐沙班、迈之灵片等药物以缓解症状。4、髂静脉受压综合症:髂静脉受压综合征会使下肢静脉回流受阻,长期的静脉回流障碍可引起下肢静脉高压,进而导致静脉曲张的发生和发展。随着病情的进展,局部皮肤可能出现营养障碍,表现为皮肤色素沉着、发黑,皮肤和皮下组织硬结等情况。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华法林、迈之灵、地奥司明以改善症状。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免久站久坐、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腿部清洁、注意保暖、控制体重并遵医嘱进行治疗和护理。
曲家珍 主任医师 心血管科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1900次浏览
2025-03-09
 冠脉药物球囊介入术式
 冠脉药物球囊介入术是一种针对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的有效治疗方法。该手术通过球囊扩张和药物释放,疏通狭窄或堵塞的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缓解心绞痛症状,降低心肌梗死风险。
曲家珍 主任医师 心血管科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959次浏览
2025-03-07
冠心病术后康复心得
冠心病,作为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给许多患者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我有幸经历了冠心病手术,并在术后通过一系列的努力,逐渐恢复了健康。饮食调整是关键,营养均衡,适度运动不可少,提高患者心肺功能,加上规律作息,增强身体的抵抗力,促进心脏功能的恢复,同时,情绪管理也很重要,维持神经激素水平的稳定,降低血压波动,减轻心脏负荷,促进康复进程。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评估手术效果和预防复发的重要手段。
曲家珍 主任医师 心血管科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1861次浏览
2025-03-06
阿司匹林的功效与作用 
阿司匹林的主要功效与作用:解热镇痛、抗血小板聚集、抗炎抗风湿、阿司匹林还有很多辅助作用,用于伴有外周动脉血栓栓塞的患者,预防凝块的增加和术后并发症。
曲家珍 主任医师 心血管科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1687次浏览
2025-03-07
血小板分布宽度偏低是什么意思
血小板分布宽度偏低是指血小板平均体积分布宽度较低,即反映外周血中血小板体积大小的离散度降低,说明血小板体积较为均一。血小板分布宽度是血常规检查中的一个指标,用于评估血液中血小板体积的变异情况。当血小板分布宽度偏低时,可能意味着血小板的大小相对均匀,变异度较小,可能是由于生理因素引起的暂时性变化,也可能是某些疾病导致的。疾病状态下,血小板生成障碍、破坏过多或分布异常都可能导致血小板分布宽度偏低。血小板分布宽度偏低可能是生理性的暂时变化,也可能是疾病的表现。对于出现指标异常的人群,建议结合其他血常规指标和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判断。如有需要,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和治疗,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平时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是预防疾病、维护健康的重要措施。
曲家珍 主任医师 心血管科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8452次浏览
2025-02-27
血细胞分析五分类是查什么的
血细胞分析五分类是一种基本的血液检查,用于评估血液中的多种细胞类型及其数量和比例,通常包括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和细胞形态。1.白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在机体内起着重要的免疫防御作用,数量和比例的异常可能提示感染、炎症、过敏、自身免疫性疾病等。2.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等参数能够反映机体的贫血程度和类型。红细胞数量减少或形态异常可能指示贫血或其他血液疾病。3.血小板:数量和形态的检测有助于评估机体的止血和凝血功能。血小板异常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形成。4.血红蛋白:红细胞内的一种含铁的蛋白质,是判断是否贫血的关键指标。5.细胞形态:观察细胞的大小、形态、染色等特征,有助于发现异常细胞,如白血病细胞。血细胞分析五分类可以提供有关健康状况的信息,有助于疾病诊断和治疗。
曲家珍 主任医师 心血管科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5885次浏览
2025-02-27
血浆D-二聚体偏高是什么意思
血浆D-二聚体偏高表示血液存在高凝状态,可能引发血栓性疾病,如静脉血栓、肺栓塞、心梗等,对生命安全构成威胁。血浆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降解的最终产物,升高反映机体凝血和纤溶活性增强。当血浆D-二聚体超过正常值时,表示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浆D-二聚体偏高可能与生理性原因有关,如妊娠,孕妇体内的D-二聚体水平会比非孕期的女性高,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可能增加血液的凝固性,导致D-二聚体水平升高。剧烈运动后也可能激活体内的凝血和纤溶系统,使D-二聚体水平暂时升高。疾病因素如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等,这些疾病会导致血液高凝,从而使D-二聚体水平升高。出现血浆D-二聚体偏高时,应及时就医,明确原因后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改善生活习惯,如戒烟、控制饮食等,降低D-二聚体水平。
曲家珍 主任医师 心血管科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4648次浏览
2025-02-27